我的账户
青田新媒体

自媒体资讯干货

亲爱的游客,欢迎!

已有账号,请

立即登录

如尚未注册?

加入我们
  • 客服电话
    点击联系客服

    在线时间:8:00-16:00

    客服电话

    400-000-0000

    电子邮件

    xjubao@163.com
  • APP下载

    青田新媒体APP

   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

  • 官方微信

    扫描二维码

    关注青田新媒体公众号

青田新媒体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

邹骥:六大措施并进助中国实现“碳中和”

2023-05-03 发布于 青田新媒体
杰森斯坦森电影百度网盘下载

  8月3日,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“先立后破,双碳助力美丽中国”主题论坛在线举行。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论坛上表示,环境保护、绿色低碳已经不再是经济增长的阻力和“绊脚石”,而是助推我国高质量增长的新动能。

  “在未来碳排放达峰以后,减碳大概有六个基本的途径。”邹骥表示,首先是推行可持续能源消费,通过这一途径减排规模在未来减排任务中能占到将近三分之一。这与我国节能优先、提高效能优先均有吻合,亦将改变我国未来的生产、生活方式。其中,工业、交通、建筑等领域均是这一减排途径的重头戏。

  在邹骥看来,电力部门的深度低碳化是我国实现减排任务的第二大途径。他指出,当下我国电力结构中,煤电占比接近60%,未来则要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。通过改变电力结构,亦可以完成三分之一的碳减排任务。

  第三种途径是能源终端使用部门的“电气化”。最直观的“电气化”即是电动车的使用。但除了交通部门的“电气化”之外,工业部门、建筑部门均有大量“电气化”的潜力。此外,碳减排还应推动非电能源部门的燃料低碳转化转型,用生物质能来替代油、天然气和煤等化石能源的使用。

  “前四个措施实施后,中国已经很接近‘碳中和’的目标了,但是还没有完全达到。”邹骥表示,这需要通过利用森林、草原等植被的光合作用以及湿地等的碳汇作用,加之对水泥等工业领域的碳捕获、利用与封存(CCUS)等技术,实现碳的负排放。

  最后,若想实现全口径的温室气体的碳中和,还需要将如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中和纳入考虑,实现削减。

(文章来源:新京报)

文章来源:新京报
1

鲜花
1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

请发表评论

全部评论

相关阅读

  • 青田新媒体
    1970-01-01
  • 青田新媒体
    1970-01-01
  • 青田新媒体
    1970-01-01
  • 青田新媒体
    1970-01-01
  • 青田新媒体
    1970-01-01
  • 青田新媒体
    1970-01-01
青田新媒体

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

相关分类
热点推荐
关注我们
青田新媒体与您同行

客服电话:400-000-0000

客服邮箱:xjubao@163.com

周一至周五 9:00-18:00

青田新媒体 版权所有

Powered by 青田新媒体 X1.0@ 2015-2020